今天咱不聊房价不聊股票,说说咱们每个人都会遇上的大事——变老。最近有个数据把我惊着了:现在全国每5个人里就有1个60岁以上的老人,这人数比整个美国人口还多!但你们发现没?街上卖老年人用品的店还是那老三样:保健品、老花镜、广场舞音响。这说明啥?不是老年人没有消费需求,是咱们商家还没摸准老年人的脉!
先给大家算笔明白账:现在退休的这批人,可不是咱们印象里省吃俭用的老头老太太。他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,存款、房子、股票啥都有。我二舅去年刚退休,退休金每月8000多,上个月刚报了个南极游,花了12万眼皮都不眨。像他这样的"新老人",全国少说有几千万,他们兜里的钱加起来能顶得上整个德国的GDP!这可不是我瞎说,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儿:60后这波人家庭总资产288万亿,光是去年老年人网购就花了6000亿,买得最多的居然是无人机和单反相机!这说明啥?现在的老人要的不是苟延残喘地活着,而是要体体面面地享受生活。不过咱们做生意得讲究门道,不能把老年人当傻子糊弄。我观察了上百家银发企业,发现赚钱的都有这三个绝招:第一招:分清楚"年轻老人"和"老老人"
50-65岁这批刚退休的,咱们叫他们"黄金15年"。这帮人身体硬朗得很,白天爬香山,晚上刷抖音。北京有个"夕阳红骑行团",人均装备2万块的山地车,每周骑行100公里。上海老年大学报名挤破头,插花课、摄影课、手机剪辑课,比年轻人考研还难进。65-75岁这拨人开始注重养生了。我丈母娘每天微信步数雷打不动8000步,家里智能手表、血压仪、血糖仪配得比诊所还全。现在最吃香的是"家庭健康管家",把七八个智能设备数据整合起来,子女在手机上就能看老人的健康报告。75岁以上的才是真正需要照顾的群体。我三姑父偏瘫三年,请护工每月要花1万2,后来买了台康复机器人,能帮着翻身、喂饭、提醒吃药,虽然机器贵点,但算下来三年能省20多万。这种刚需产品现在做得好的厂家都赚翻了。第二招:科技要智能更要"智障"
很多老板觉得给产品加个联网功能就是智能养老了,结果搞出来的东西老人根本不会用。前阵子有个智能药盒,要连蓝牙、下APP、注册账号,我家老爷子折腾三天都没弄明白,最后气得摔了盒子继续用他的分格药盒。真正好用的科技得做到"傻瓜式操作"。小米最近出的适老化智能家居就聪明,家里装个跌倒检测仪,老人摔倒了自动联系子女,连手机都不用带。京东到家搞的语音下单,老人对着音箱喊"买二斤鸡蛋",直接就送到家,比手机点点划划强多了。第三招:要赚钱更要赚心
老年人生意最讲究将心比心。足力健为啥能从街边小店做到年销40亿?人家老板亲自量了10万只老人的脚,发现老人脚骨变形需要前宽后窄的鞋型,鞋底要防滑还得轻便。现在他们每款新品都找老人试穿三个月才上市,这种用心活该人家赚钱。再比如说养老院,北京有个"老小孩"养老社区,每个月组织老人当老师,教年轻人做手工艺、讲历史故事。83岁的王奶奶以前是中学老师,现在每周给年轻人上历史课,精气神比住家里时好多了。这种让老人觉得被需要的服务,贵点家属也愿意掏钱。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问:日本比咱们早老20年,他们有啥好招?我专门研究过日本的经验,有三点特别值得学:超市早上7点开门,专门给老人买菜遛弯,还设了免费体检站,老人买个菜的功夫就能量血压测血糖,这种贴心服务咱们的超市真该学学
把老人当资源而不是负担。丰田车间里65岁以上的老师傅占三成,这些老技工带徒弟比大学生上手快得多,既解决了用工荒,又让老人有收入
政府民间两头补。日本老人护理保险,国家出一半,个人出一半,既不像欧美全包养懒汉,也不像有些国家完全不管。咱们国家现在试点长期护理险,这个路子走对了
不过照搬日本肯定不行,他们的高端养老院每月收费2万起步,咱们普通家庭根本住不起。河北有个聪明老板,把社区闲置房屋改造成"养老驿站",老人每月花3000就能享受送餐、保洁、陪聊服务,还能住在自己家,这种模式才是接地气的中国方案。当然,银发生意也不是遍地黄金,有三个大坑千万要避开:
第一坑:把老年人当弱势群体。现在很多养老产品做得跟儿童用品似的,花花绿绿还带弱智提示,其实老人最烦这个。广东有家做老年手机的,外观做得跟智能机一样,只是把字体调大、操作简化,反而卖得比老年机还好
第二坑:只想赚快钱。上海有家公司前年搞老年理财课,打着"高回报"旗号圈钱,结果暴雷跑路。这种缺德生意做不得,要做就做细水长流的。像杭州"夕阳红"旅游社,专门做慢节奏深度游,虽然利润薄,但口碑好了客户都介绍儿女来报名
第三坑:忽视地域差异。东北老人爱组团候鸟式养老,云南适合做康养基地,江浙老人舍得为智能设备花钱。要是全国都卖一样的产品,准得赔钱。有个做老年鞋的牌子,在北方主打防滑,在南方强调透气,销量翻了两番
最后说点实在的,银发经济到底哪些领域最来钱?根据我这半年的调研,这五个方向最靠谱:
适老化改造:全国老房子有40亿平米要改造,光是防滑地砖、智能马桶这些基础项目,就能撑起千亿市场
老年教育:钢琴、书法这些传统项目已经饱和了,现在无人机驾驶、短视频制作、智能设备培训这些新课,收费比考研培训班还贵
银发人力资源:把退休的教师、医生、工程师组织起来,搞技术咨询、社区服务,北京有个"老专家门诊",挂号费300照样天天排满
智能照护设备:比如能自动监测便秘的智能马桶圈,能提醒吃药的智能药箱,这些解决实际痛点的产品根本不愁卖
老年文娱MCN:抖音上七八十岁的网红现在比小年轻还吃香,"时尚奶奶团"带货能力不输李佳琦
说到底,做老年人生意就八个字:将心比心,与时俱进。别总想着怎么掏空老人的钱包,要多想想怎么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方便、更有尊严。我认识个老板,专门给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做定位手环,本来能卖500块,但他只收成本价,结果政府大批采购,反而薄利多销赚得更多。最后送大家一句话:老龄化不是社会毒瘤,而是时代给咱们这代人发的红包。那些天天喊着人口红利消失的人,根本不懂3亿老年人的消费力才是真红利。从今天开始,别再叫他们"老年人",要叫"新消费主力军"。这个赛道现在进场正当时,等所有人都反应过来,可就连汤都喝不上了!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