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有信,银龄同行
2024年4月16日,辽宁老龄大学新媒体俱乐部、声乐一班、四班及校合唱团百余名师生走进鞍山对桩山梨园,以一场“自然为课堂、春色为教材”的春日实践活动,在挖野菜、赏梨花、品乡味、拍美照的欢声笑语中,书写了老年教育的生动篇章。

活动纪实:山野寻趣,满载而归
上午:梨园拾趣,互助共学挖野菜·银龄互助课堂
晨光微熹中,学员们手拿小铲,自发组成“野菜探索小分队”。梨树下、田埂边,荠菜、蒲公英、小根蒜等山野春味藏于草丛,经验丰富的学员主动当起“临时导师”,手把手教同伴辨认野菜。“这叶子锯齿状的是荠菜,根茎带紫的是小根蒜!”声乐班张阿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,众人笑称这是“银龄版荒野求生”。尽管没有专业指导,但互助氛围让劳动充满乐趣,一篮篮鲜嫩野菜成为上午最朴实的收获。赏花拍照·定格梨园诗意
千亩梨园如雪似云,学员们穿梭花海,用镜头记录春光。新媒体俱乐部的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“手机摄影小课堂”,从借梨花做前景构图,到利用光影拍出银发与花瓣的质感,实用技巧引得众人围观学习。声乐班学员系上彩巾,在花树下合唱《梨花又开放》,悠扬歌声吸引游客加入,即兴的“梨园音乐会”成为镜头中鲜活的主题。

中午:乡味暖心,烟火人情
劳作后的午餐时光充满温情。农家院的东北家常菜——酸菜白肉、土豆炖茄子、红烧肉炖土豆、酱骨头陆续上桌,学员们围坐分享挖野菜的心得。“自己动手挖的菜,蘸酱吃格外香!”合唱团李叔的感慨引发共鸣。饭桌上,声乐班赵阿姨还即兴唱起《谁不说俺家乡好》,朴实的歌声与饭菜香交融,勾勒出浓浓的乡土人情。梨香伴手,满载而归
午餐后,许多学员被当地特产花盖梨、白梨吸引,纷纷采购。梨农现场讲解梨子品种:“花盖梨脆甜多汁,白梨润肺止咳!”学员们一边挑选一边感叹:“赏了梨花,再带梨子回家,这才算圆满!”一箱箱梨子被搬上返程车辆,满载的不仅是果实,更是对春日之行的美好纪念。下午的“渔掌门花园摄影课堂”将理论融入实践,新媒体俱乐部导师结合景区特色,提炼出三大拍摄要点:巧用建筑结构:利用圆形拱门、雕花窗棂作为天然画框,引导学员拍摄“人在画中游”的意境画面。例如,以回廊立柱为前景,突出人物与建筑的纵深层次;借助木质吊桥的线条延伸感,增强画面张力。
光影与服饰搭配:建议学员选择素雅汉服或浅色丝巾,与青灰色砖瓦形成色彩对比;利用午后柔和的侧逆光拍摄,突出银发与梨花的质感。
动态抓拍与道具互动:鼓励学员手持团扇、油纸伞等道具,在行走、回眸、赏花等自然动作中捕捉灵动瞬间,避免摆拍僵硬。


泥土芬芳中的获得感
新媒体俱乐部王姐:“以前总觉得拍照是年轻人的事,今天在梨园现学现用,发现我们老年人也能拍出大片!尤其是抓拍大家挖野菜的瞬间,每张照片都是故事。”
声乐一班刘叔:“挖野菜时大伙儿互相教学,让我想起年轻时下乡支农的日子。这种动手的快乐,比在教室里唱歌更接地气!”
合唱团周阿姨:“我买了五斤花盖梨,儿子儿媳都说比超市的甜。这趟活动既饱眼福又饱口福,值了!”
自然课堂里的银龄教育新探索
本次活动以“自主探索+互助共享”为核心,彰显三大特色:
返璞归真的劳动教育:挖野菜的实践让学员重拾劳动乐趣,强化代际间的技能传承;
生活化的美育课堂:将摄影教学融入梨花场景,打破技术门槛,激发老年人创作自信;
助农惠农的双向奔赴:学员采购的千余斤梨子,既带动农户增收,也让城市老人体验“从枝头到舌尖”的新鲜。
辽宁省老龄产业协会将持续深耕“老年教育+文旅实践”模式,今秋计划开展苹果采摘摄影赛、冬季温泉养生写生等系列活动,让老年课堂走出围墙,在山水田园间践行“快乐养老”理念。当银发与梨花共舞,当泥土芬芳浸润笑颜,这场春日之行已超越普通的踏青赏花,成为老年群体拥抱自然、重焕活力的生动见证。辽宁老龄大学诚邀更多长者加入,在四季更迭中,与山水共学,与岁月同歌,让晚年生活如对桩山的梨花般纯粹灿烂。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